注册 | 登录 | 使用帮助

马拉松赛事 跑步装备 相约跑步 跑步杂谈 注意事项
等级:23级跑者
uid:52835250
发贴数:137篇
经验值:4725分
人气值:364
1楼发布于:6月26日 15:17

徒步步兵战术是一切步兵战术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初级指挥人员的必修课。战术的基本问题是兵力、火力和机动,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况就是步兵战术基本内容。随着自动武器和管退速射炮的装备,自日俄战争起到一次大战各国步兵战术都进入了集群式散兵战术时代。徒步步兵战术在此也进入了其巅峰状态;而后由于机械化装备的大量装备,徒步步兵战术又构成了乘车步兵战术的基础。本文即围绕徒步步兵分队(营及营以下)战术展开。本文中所述步兵单位,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我国军队。

步兵分队进攻战术概说:

20世纪随着机枪和迫击炮的装备,步兵分队的火力密度大大提高了;而步兵防御阵地也逐渐演变到有较强稳定性的线式防御阵地,野战阵地广泛采用土木工事。此时步兵要想突破敌方防御阵地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战术问题展开:强大的火力是进攻的先决条件;在步机枪火力威胁下,步兵必须以散开战斗队形实施冲击;只有将火力、兵力、机动结合起来突破才有希望,各兵种间协同作战成了战术的重要内容;为减少火力杀伤增加战斗突然性,必须隐蔽接敌;采取侧翼攻击、迂回等手段比正面攻击更为有利。以下将以步兵连进攻战术和作业流程为例说明。

从散兵线到集群散兵战术:

火器时代的步兵战术也是随着火器占兵器数量的提升和火器性能提高,继承冷兵器时代步兵战术发展而来的。早期前装火绳滑膛枪时代,由于枪支发射速度慢、精度差,步兵战术依然延续了冷兵器时代的方阵战术。之后的燧发滑膛枪由于步枪射速的提高,步兵战斗队形演逐渐变成横队“三段交替发射”式;从拿破仑战争到克里米亚战争时期,为了方便突破还广泛的采用了纵队队形,同时为了发挥刺刀的作用在敌前采用密集队形刺刀冲锋击垮敌作战队形的例子也非常常见。随着速射武器和野战炮装备数量的进一步提高,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散兵战术,防御也开始注重构筑野战工事。日俄战争的实例则证明了再机枪、速射炮和防御工事面前步兵进行密集队形集群冲锋无异于自杀。

野战工事、机枪、速射炮大大的改变了战场的格局和步兵战术;到一战初期,各国防御战术已经普遍由单一防御基点形成防止迂回、渗透的线性野战工事阵地。地雷、铁丝网等工程障碍也开始广泛得到运用,更加登峰造极的是一战中防御阵地已经从单线式进化到多道堑壕、障碍物组成防御地带,甚至是数到防御地带。

到一战时,各资本主义列强的步兵进攻队形已经普遍过渡到多道疏开的散兵线。散兵线通常以连为单位,班排成一字队形,单兵间隔2~3m。多个连、营级单位还能组成多道散兵线,散兵线横队之后往往还有成纵队连、排,一待有合适机会,即行冲锋,突破敌军线性防御。二战时苏军的散兵最多可达16到,第一道到最后一道散兵线纵深可达800~900m。

从以上对于火器时代步兵战术的简要回顾可知,结合步兵战术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火力密度的日益提高,徒步步兵战斗队形势必日益分散,而步兵的机动速度必须提高减少被敌火力杀伤的机会。前面所说散兵线战术优点在于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正面火力(尤其是正面射击的敌炮火)的杀伤,缺点在于横队行进速度慢,反应速度慢,调整队形麻烦。而且随着工事构筑和阵地布置方法的进步,堑壕体系从直线形快速进化到“凹”字、V字型,侧射、倒打火力对散兵线战斗队形构成重大挑战。一战中列强机枪装备数量极具攀升,各陆军强国还装备了能伴随小分队执行火力支援的轻机枪,冲锋枪战术也随着德军的突击群和渗透战术粉墨登场。散兵线战术在二战中运用频率开始降低,小集群散兵战术开始在各国得到广泛运用。

冲击出发集结地域的选择:

步兵冲击前,首先要运动至出发阵地或者隐蔽集结地域;通常是距敌前沿5000米外下车展开成徒步行军队形(有汽车可供搭乘时),汽车就地隐蔽,开设营基本指挥所,隐蔽近敌到500-1000米左右时开设营前沿指挥所,同时展开营支援火力,步兵展开为进攻队形;进入到敌前沿200-400米左右时,展开冲击。我们所了解的五公里武装越野,200米冲刺什么的也就是根据以上这些战术条例所制定的训练科目。

出发阵地位置很重要,要保证敌不易发现,发现也不易被敌步兵火力所压制、拦阻。分队在集结地域发起冲击后,立即由密集队形变为疏开战斗队形。徒步步兵冲击出发阵地考虑敌步兵火力、己方士兵体力、地形等因素要控制200~300m,最好不要超过400m。事实上,实战中出发线有可能是敌方前沿后的区域,所以需要前沿其他分队进行掩护。在徐进弹幕和烟雾等手段的掩护下,突击分队会快速通过火线,进入出发线。在以跃进队形通过火线进入出发线后,会按照任务进行编组,并且开始将伴随火力配置到事先计划的位置,准备掩护分队发起冲击。通常冲击时至少会展开前卫和分队主力,并且建立弹药堆积点、前进指挥部和伤员临时收容所,师团级炮兵前观人员和航空兵引导员进驻,通信和电子对抗分队协调员也会随着战况的变化进入前进指挥部。

我军和世界上大部分军队将徒步步兵冲击发起距离定在400m甚至200m,其主要考虑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利用地形、己方压制火力等等因素是冲击得以在敌密集火力杀伤区边缘开始。一般认为各种武器最有效使用距离,冲锋枪是100m以内,使用全威力弹药的步枪是400m以内,使用中间威力枪弹和小口径弹药的自动步枪在300m以内,机枪发扬压制火力最好控制在600m以内。在冲击时机枪是进攻方火力压制的重点对象,一旦开火极易被进攻方的迫击炮、重机枪等压制,不能在最大射程上随意开火。在使用中间威力枪弹的自动枪械没有大规模装备前,除了机枪,分队一下最主要的自动火器是冲锋枪,而冲锋枪有效使用距离通常在100~150m以内。所以进攻方考虑将冲击发起距离定在200~400m之间,主要是考虑规避敌方密集火力杀伤区。同时也要考虑到己方大口径压制火炮的危险距离,54式122mm榴弹炮危险距离为200m,演习中步兵与弹着点之间距离最多可以缩小到100m。122mm榴弹炮则与之类同,弹着点与步兵距离应该控制在不小于100m。当步兵冲击至敌防御阵地一定距离时,压制火炮必须停止射击或者火力延伸,否则难免误伤。

影响冲击发起距离的另一个因素是体力。十几二十几斤的装备背在身上,加上敌火力威胁,士兵的体力消耗是非常大的。《世界军事》杂志07年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在北理工组织军训中体能较好的大一新生在橡胶跑道上面全副武装,发起200m冲击。就这个距离,最短的人跑了59s,最长的跑了超过80s;200m下来因力竭跑倒下的都有。这还是学校操场跑道啊,您到崎岖的野地和敌火威胁下试试?所以冲击距离越长,所消耗的时间不是线性增加的,而是以近似几何级数的形式增长。冲击耗时越长暴露在敌火下时间也就越长,这个危害不用笔者多说了吧。只有缩短冲击时间,尽量减少炮兵转移火力后敌人的反应时间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小伤亡。

可见,冲击发起距离过短有可能被己方支援火力误伤并被迫在敌步兵武器密集火力杀伤区内展开战斗队形,过远则体力消耗过大,难以完成既定任务。

火力支援:

要突破敌阵地,单靠步兵自己是远远不够的。

防御阵地前通常有大量应用障碍物,雷场、铁丝网等等。这些都是以阻止进攻方冲击或者迟滞其冲击速度为目的的。保持冲击的高速,势必先清除这些障碍。此外,冲击受阻时,步兵连也会呼叫炮兵进行应招火力支援消灭敌残存火力点和打击反冲击之敌。

以步兵营进攻为例。身管炮兵一般先压制敌防御纵深内的炮兵阵地,压制敌炮兵,然后打击防御支撑点,物资集散地;第一线散兵开始冲击时以徐进弹幕射击,用火力割断敌方的预备队,阻敌反冲击;待第二线纵列进入纵深后打击敌方的交通要道,阻敌反扑,并压制敌“复活”的炮兵火力,同时给穿插部队提供即时火力支援;第三线进入纵深展开后,主要就是集中火力轰击敌防御支撑点,提供火力准备(营进攻中梯队配置见后文)。

一个典型遂行预有准备阵地防御的步兵连,其正面宽度800~1000m,纵深600~800m。根据《苏军演习资料汇编1980~1985》对这样一个连防御阵地,苏军80年代初的火力计划中通常是一个18门制“冰雹”火箭炮营齐射一次(720发,弹丸总重14.5吨),破坏其障碍物,并去除其隐蔽。这样一次齐射,除破坏障碍物外可消灭30~35%敌掩体,由此也可以看出火箭炮这种兵器其弹药消耗量是非常大的(这个绝不是优点)。而后由1~2个122mm榴弹炮连和营属120迫击炮连实施效力射,火力急袭5分钟;争取在火力准备阶段将敌实例削弱50%以上。于此同时将由工兵使用导爆索爆破开路,诱爆雷场或摧毁轨条祡、反坦克三角桩。步兵发起冲击后,应招火力支援主要由营属120mm迫击炮承担。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苏军此时已经完成了机械化,对于残存火力点、野战工事之类的目标通常直接由坦克、BMP或者BTR解决。苏军认为,占领敌阵地时应招火力支援主要是用来打击敌反冲击之敌的,主要方式是拦阻射击;一个8门制120mm迫击炮连火力拦阻正面为400m~500m,8门制122榴弹炮连火力拦阻正面400~500m游动拦阻正面可达800m。这个拦阻正面宽度,对付连级分队的反冲击是足够的,炮兵拦阻通常可消灭20~25%的反冲击之敌,并能有效破坏其战斗队形。苏军这种战法,也是典型的近代化军队炮兵进行火力预备和应招火力支援的方法,各国陆军其实都大同小异。解放军在学习和直接面对苏军军事压力的年代,这种方法既是学习典范也是防范的对象,这点也算是黑色幽默吧。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这种“暴力”的方法是基于自身强大火力基础上的,如果没有这么强大的火力该怎么办?我军字解放战争以来,主要解决方法除了集中有限的炮兵之外就是爆破了。由工兵或者在步兵连中编组专门的爆破组来实施破坏障碍物作业。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很明显的,首先是爆破、破障组本身没有多少防护能力,破障过程中又是敌火重点攻击对象;其次是徒步步兵编组成的爆破、破障组携带不了多少器材,这又导致破障速度慢。随着人民解放军自身火力的进步,进攻作战中也越来越依靠炮兵。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的金城战役,志愿军炮兵火力密度已经接近苏军二战中后期的火力密度了,徐进弹幕也开始得到广泛使用。此后我军典型步兵分队冲击,都是由徐进弹幕掩护,步兵距弹着点200m左右跟进。某些战技术过硬、作风好的部队,甚至在演习中做到跟随在徐进弹幕之后100m左右。

关于航空兵支援,营连一级的进攻战斗,如果不是事先计划,呼叫航空火力支援是很麻烦的。这种跨兵种甚至跨军种的火力支援,营连一级指挥层次多关系复杂,而且也缺少专业的定位和引导人员。另外航空火力支援的特点也决定了大部分时间航空兵来的没有炮兵支援快。此外,从实际考虑,进攻中有哪些目标、敌人是炮兵不能解决非要召唤航空兵的呢?如果营连一级真的需要多次召唤航空兵又是遇到了多么大困难呢?所以即使强大如美军遂行召唤航空兵支援也是不易的、效果不佳,阿富汗战场就曾经美军分队因定位不清,召唤多达4架A10去清除1门迫击炮的荒唐事。

配属火器射界调整与步兵连冲击队形:

进入冲击出发阵地后,配属给步兵连的重机枪、无后坐力炮首先要选择发射阵地;连长、排长要根据敌阵地布置和进攻路线给重机枪和无后坐力炮划定射界;机枪班班长领受任务之后之后指挥机枪班构筑发射点、射击、装定超越射击标尺,射击的修正由弹着点观测员向班长反馈;每挺重机枪应构筑2~3个发射点。冲击发起后,由班长控制射击并随时检查重机枪有无超出射界射击,防止机枪火力穿越本连队冲击队形。无后坐力炮使用与重机枪基本相同,但是要注意无后坐力炮直射距离比重机枪小,弹道也更为弯曲,布置射击阵地时要予以注意。

步兵连进攻,不是一线排开;全连冲击队形是个梯形,短底边向敌,重机枪和无后坐力炮要布置在长底边的两侧;重机枪射击不是直挺挺的扫过去的,而是以全连斜边为限制射界,以一定角度侧射;也就是说整个冲击过程中,理论上不会有重机枪发射的子弹从步兵连的冲击队形中穿过;如果发生射界被己方队形所阻,则采用采用超越射击法,保证重机枪子弹在越过己方步兵时弹道高在2.5m以上,要指出的是超越射击精度不佳压制尚可要精确射击就很麻烦了。论坛上面很多朋友问机枪掩护射击时为什么不会集中前面的自己人,这个就是答案。

再详细谈谈步兵连的冲击队形。

一次大战之后,战场上的火力密度越来越大;因而小集群散兵战术运用越来越多。所谓小集群是指步兵不在以连排为单位展开狭长的散兵线,而是以班排为单位,形成小的作战集群;若干班排集群组成连级集群,在这个连级集群中,各个班排集群使用突击、迂回战术向敌发起冲击。

还是步兵连冲击为例。从抗战和解放战争一直到建国之后的军事斗争中敌军的火力也是不断增强的,伴随着火力的增强和应用障碍物的使用,防御方兵力配置越来越稀疏。以步兵连依托野战工事遂行预有准备防御为例,50年代的美蒋军步兵连防御正面为700~800m纵深400~500m,步兵排防御正面400~500m纵深200~250m,一般一线展开2个排,1个排在后作为反冲击预备队并扼守连二线防御阵地。美蒋军步兵连遂行防御作战时,还会额外获得一定数量的大口径机枪和1个82mm迫击炮排的配属加强。针对防御之敌的兵力配置,我军步兵连冲击时通常采用的梯形队形,其队形特点如下:步兵连冲击队形突破敌防御对象为敌步兵排。步兵连冲击队形分为两线,一线展开展开3~4个班横队(即俗称“一”字队形),宽度为200m左右。二线展开4~5个班,部分步兵班采用纵队队形以利突破;二线班排中,通常有2个班到1个排由连长直接掌握,一旦一线取得进展或发现敌正面有隙可乘时则集中兵力突破一点。步兵营下属主攻连的配属加强火力为4~6挺重机枪,82迫击炮3~6门,无后坐力炮3~6门。

在10人制步兵班构成的小集群中,通常分为三组,两个三人步兵组担任突击任务,班用机枪射手/副射手、火箭筒射手/副射手四人组成火力支援组。需要说明的是“一”字队形并不像字面上那样是一条严格的直线,个战斗员之间也需保持一定前后距离(通常为6~7m,确保一颗手榴弹或者60mm迫击炮弹不杀伤2人),只是班横队的约定俗成的俗称而已。在班横队中三个小组依照敌威胁方向和上级(通常是排长)按一定顺序布置;火力组通常在距敌较远的一侧,而且由于火箭筒的后喷焰,火箭筒射击位置要稍微靠后。冲击过程中,单兵要注意把握射击时机,由于冲击过程中奔跑时人体不稳定,停下射击又会拖累速度。单兵训练科目中之所以把跑步靶设置在100m,就是出于这个考虑。接近到距敌50m左右时,步枪手开始向敌堑壕、掩体投掷手榴弹,班用机枪占领发射阵地,开火压制敌残存火力,掩护步兵占领一线堑壕。连属60迫击炮则应在大于50m的距离上占领发射阵地,这个主要是考虑到迫击炮最小射程的限制,迫击炮的作用是消灭掩蔽物后敌人。

占领敌堑壕之后,步兵连再行收拢、整队,继续向下一道防御地带发起冲击。如遇敌反冲击,则就地利用敌堑壕并召唤支援火力打击反冲击之敌。

以上原则只是概则,实战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灵活调整。比如火箭筒,教范上面建议稍微靠后布置,实战中从对印自卫还击战到对越自卫还击战,对付敌暗堡等都是经常使用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前出歼敌。

总之,步兵连在冲击中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在敌没有反应之前、反应之后没有完成准备之前突破敌防御。这种特点也是徒步步兵装备、编制特点所决定。重装备少、徒步步兵携行能力又有限,很多依赖装备、火力、补充的战法是无法使用;如果是采用硬碰硬一力降十会的方法,只能徒增伤亡和影响战斗目的达成。这种战术特点,就决定对基层指挥员素质要求特别高。连队指挥员不仅要有优秀的单兵素质,还要有过硬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要求,仅靠四年的军校学习是无法做到的,这一点中外都是一致的。

预备队、营战斗队形与配属加强火力:

我军和苏军的进攻战斗中步兵连通常是不留预备队的。原因很简单,步兵连自身的力量实在有限,留预备队则用于进攻的力量更少。步兵营进攻,按前面讲的“断面”来说,不是同时投入三个步兵连的,而是分梯队前进,营属火器大部甚至全部加强给主攻连。如当面之敌不强,主攻连突破把握比较大的时候。主攻连为一梯队,二线一个连成纵队队形,一旦主攻连撕裂敌防御则二线连直接突破;第三线一个步兵连也成纵队队形,进入敌纵深后展开用于孤立、包围敌纵深内防御支撑点。如当面之敌防御顽强,主攻连突入之后陷入胶着,主攻连身后两个连则立即加强到两翼迫敌后退或寻机迂回。如果主攻连伤亡、消耗较大,已难以完成所赋予的任务时,则抽调一个连将其替换下来。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在敌火之下万万不要停下来;上述的战术强调的就是一个快字,通过快节奏打乱敌部署;一旦停下来敌人获得喘息之机并作出调整对结果部队那就是自杀了。

先说一下解放军八十年代中期,搭乘汽车的步兵营编制。3个步兵连编制略去不谈。机枪连是90人,12.7mm高射机枪6,7.62mm重机枪6(这个数据存疑,有说67-2机枪只有4挺的)。炮连180人,82mm无后座力炮9,100mm迫击炮6。一营合计694人,车辆39。从这里可以看出营能加强给主攻连的火器数量和提供的火力是有限的。12.7mm威力大、射程远,缺点是重量大、弹药携行不便、转移阵地速度相对较慢。因此高机一般是作为步兵连进攻队形两翼提供火力支援,在800~1000m距离上消灭敌暴露人员、压制简易土木火力点。82mm无后座力炮直射距离比40火大,但后喷焰超过20m、发射时会吹起大量尘土,容易暴露而且武器和弹药的重量也是很大的。所以82无作用与高机类似又有区别,处于连进攻队形之后,消灭400~600m距离土木发射点;射击时临时占领阵地,发射数发即行快速转移;同时应注意不宜过于前出防止被敌火力压制。一待占领阵地,82无还是步兵营最重要的反装甲火力,对抗击敌反冲击也是很有意义的。67-2通用机枪,主要是在重机枪状态(三角架)下使用的,使用方法是伴随步兵冲击,压制600m距离上暴露人员与火力点。营属100mm迫击炮连,在火力准备阶段和抗击敌反冲击时期作用与前文所述苏军120mm迫击炮作用相似。要指出的是100mm迫击炮威力叫120mm为小,射击构筑较坚固的火力点其效果不理想。

通常加强给主攻连火器为高机、重机枪各3~4挺,82无一个排。余下火器通常加强给二线连。

穿插与迂回:

首先要做下名词辨析,穿插、迂回、渗透。迂回通常是主要以较大兵力并担负相当的战役任务;在敌人有暴露的翼侧或较大的间隙时实施,也可在突破敌人防御后实施。穿插战术是利用敌人部署的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战斗行动,穿插的目的是分割、包围敌人以达到各个歼灭的目的,实际上是一种前进纵深有目标的渗透和迂回机动。穿插与迂回相比,插入纵深更大,有明确的目的。而渗透是,特指小分队利用间隙插入,渗透并无非常明确的目标,一般以袭扰为主。所以通常在营连一级的作战地域中,所谓穿插迂回,严格的讲是迂回。

穿插主要分直接穿插、递进穿插和多路穿插几种模式。直接穿插一般是小规模战术分队,主要是连或者加强连级别的分队,对敌前沿后方数公里的要点奔袭的战法。通常分队仅展开尖兵,主力以机动队形、最快速度奔袭目的地,一般会绕过不必要攻占的抵抗枢纽,直奔目的地。对于战役的影响是,可能是占领几个侧翼的次要目标,但却对未来的战役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当进攻方兵力兵器优势较大,并拥有较强战场机动能力时,可以通过侧翼的某几个要点的得失,迅速转换进攻轴线,以点带面,达成突破。直接突破需要战役指挥部切实掌握敌情,尤其是敌侧翼兵力部署之变化,并切实以强大之火力压制敌可能对穿插分队造成影响的地域或要点。必要时,加强连级别的穿插分队可以获得师以上身管火炮的全般直接支援。递进穿插是指我方指挥部在并不能完全明了敌后局面的情况下,对距离较近的要点先期奔袭占领后,积极对敌展开广泛侦查后,再奔袭下一个目标。但这种战法需要穿插分队指挥官拥有极强的主动性和大局观,并切实保障通信。

穿插和迂回并不是很新颖的战术,更不是那一家所特有的。解放军穿插和迂回的特色是在火线下利用地形多路穿插,尤其是军、师正面展开多股分队明确目标后递进穿插。这样的战术对软件和硬件都有相当的要求。从软件上讲,对分队基层指挥员素质、步兵分队的战技术、整个部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要求很高。从硬件上讲,步兵分队必须有一定火力密度和火力支援手段,否则即使完成了步兵分队敌后渗透也会陷入攻不克守不坚的境地。解放军之所以形成如此特色,主要是因为在历次战争中我军指战员在综合素质上占优,而火力、兵力则相对处于劣势。在火线下利用地形穿插这一战术则是扬长避短之选,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战术的局限性也逐渐表现出来。

抗美援朝战争中,朝鲜半岛正面狭窄,随着双方投入兵力的越来越大,交战正面兵力、火力密度也越来越大。美军及其仆从军摩托化程度高,在公路上进行摩托化机动,速度快、节省体力。而且美军没有内战中国民党军败则互不相救的恶习,美军指挥较为灵活也善于在失败中寻找经验和教训。从第三次战役开始美军对志愿军战术日渐熟悉,开始推广“磁性战术”。夜间利用摩托化优势交替后撤并用强大的远程火力杀伤追击中的志愿军;白天则修筑野战工事据守,利用志愿军攻坚能力弱和没有空中掩护的弱点稳固战线。志愿军苦于后勤薄弱,徒步步兵部队携行能力又差(团以下仅能携带少量82、60迫、火箭筒,火力薄弱),攻势只能维持7~8天的“礼拜攻势”,迂回穿插的战术作用被削弱了。这就是典型的装备限制了战术的运用和发展。此后由于政治运动和国际形势的干扰,我军徒步步兵和驮马化长期存在,面对北方全面机械化、重装化的苏军,颓势愈发明显。

简述抗击步兵分队进攻:

前面讲到的都是步兵分队如何进攻,营以下分队战术如何。从以上简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步兵分队进攻战术的几个要点:

1.火力支援与步炮协同;

2.步兵连进攻队形的保持和转换;

3.如何缩短冲击距离和提高冲击速度。

徒步步兵分队携行能力有限,本身不可能用于过重的装备,自身火力有限。面对自动火器大量装备的敌人,队形混乱、冲击速度低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防御方要挫败步兵分队的冲击,主要也是围绕着这三个要点来展开的。其中使用最早、最广泛的方法就是布设应用障碍、设置警戒阵地、加大防御纵深在战术地幅内布置布置多道阵地。

警戒阵地的大规模使用始于一战;目的是很明确,就是给警戒阵地一定的火力,限制进攻方查明己方火力、阵地配置;迫使敌军提前展开战斗队形、查明敌军企图,给守方一定是时间组织兵力和兵器的运动。同时由于前出的警戒阵地存在,攻方势必延长冲击距离,所以警戒阵地可谓一举两得。要指出一点,警戒阵地布置方式不是一定的,警戒阵地上的人员、装备也不是可以随随便便牺牲的。警戒阵地不宜离主阵地太远,太远不利于主阵地支援其作战,也不宜太近,太近则效果不理想。以二战苏军为例,步兵连警戒阵地通常为进驻一个班,加强轻机枪1~2挺,据主阵地150~200m;警戒阵地和主阵地之间要修筑低姿前进用交通壕,方便警戒阵地人员回撤。此外警戒阵地要注意隐蔽,警戒阵地的过早暴露也会导致其失效。以美军为例,60年代美军东欧对苏作战,推荐营警戒阵地推荐使用不连续双人掩体或3人掩体(需要覆土),这样隐蔽工作量比大段的战壕少且容易隐蔽,APC则在掩体后200~300码利用树丛构筑掩体以大口径机枪支援警戒阵地比随时撤出人员(当然这个危险性是相当大的,实际是人员先后撤一定距离防止敌下车步兵火箭筒杀伤装甲输送车,同时应施放烟幕弹掩护)。

应用障碍物的布置,目的是为了迟滞攻方进攻速度,反坦克障碍物还能阻止坦克装甲车辆逼近,此外地雷等爆炸物还能起到警戒作用。障碍物的主要形式有铁丝网、防坦克三角桩、防坦克壕沟、地雷场、改造地形等。障碍物的布设必须和阵地火力密接结合起来,如障碍物本身得不到火力掩护,攻方的工兵、爆破队会轻易完成破障。苏军50年代条令和教范中规定的步兵连预有准备阵地防御为例。步兵连警戒阵地前100~200m之间敌军可能开进路线上应布设两列地雷构成的地雷场,两列之间间隔5~10 m,每列中地雷之间间隔3~6m。雷场之前50m作用布设铁丝网,限制敌步兵活动;此外应当布设防坦克三角桩限制坦克活动,如有必要还应改造地形削出1m以上垂直墙。每个地雷场和障碍物群,应有1挺班用机枪掩护,防敌破障。

加大阵地纵深,在连以下通常是一线仅仅展开2个排,一个排在后构筑阵地并作为预备队。在阵地内还要广泛布置侧射和倒打火力点,并各种火器构筑备用发射点和发射阵地。第一道堑壕在敌火力预备时只留少量观察员,敌炮火延伸后再呼叫防炮掩体中的主力占领阵地。团和团以上进行防御,应构筑多道阵地。利用多道阵地逐渐衰弱敌人的进攻。

这些战术手段的应用不仅更进一步的加大步兵分队达成进攻目的的难度,而且使步兵分队的作战样式产生变化。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我军步兵遂行防御还是依照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将阵地布置在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的正斜面。这样方便了自己观察和发扬火力,也方便了敌人侦查我阵地配置和发扬火力。而美军的火力密度是内战中国民党军美械师不能比的,强大的火力给我军造成巨大的伤亡。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50军修理山防御战。此后,我军将防御阵地设置在反斜面,在山脊棱线上布置警戒阵地和观察所。反斜面阵地妨碍了敌军侦查且能有效的利用棱线上的观察所召唤炮兵火力打击进攻的联合国军,为了使炮兵火力能有效威胁反斜面志愿军阵地和削弱志愿军炮兵威胁,美军将棱线作为重点争夺目标。棱线上的观察所和警戒阵地由于地处山脊,易暴露易受火力杀伤,很难保证完全不失守。于是志愿军又在反斜面表面阵地的基础上构筑坑道工事,防空防炮。必要时放弃表面阵地,利用夜间或不良天候进行反击夺回表面阵地。争夺棱线、坑道作战、夜间反击就成了志愿军在形成稳定的防御阵地后主要的作战形式,这其中最典型的战例就是志愿军15军和12军31师1952年10月进行的上甘岭战役。这种以争夺棱线上警戒阵地和观察所为主要特征的山地阵地攻防战役,到80年代我军两山轮战中发展到极致。中越双方都出于作战和政治两方面的考虑以争夺国境线上骑线点为主要小规模作战形式。我军这种山地阵地攻防作战的特征和50年代苏军山地攻防作战有着鲜明区别,苏军是以山峰、丘陵等构筑环形防御支撑点,多个支撑点构成防御地带,支撑点和支撑点直接以障碍物和火力予以封闭。可见,火力的强弱会直接导致防御形式的不同。

徒步步兵战术的发展:

以上写了这么多,读者肯定会问:这些徒步步兵战术基本都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在军队广泛机械化、火力杀伤力极具增强的今天这种几百米内的东西还有实际意义没有?

前文其实已经叙述过了,徒步步兵战术是一切步兵战术的基础,是步兵战术中最基本的部分。前文已经分析徒步步兵进攻战术中的要点和抗击徒步步兵进攻的主要手段。面对这些防御手段,加之徒步步兵自身无法克服的携行能力差、火力弱和机动性局限性,传统的徒步步兵进攻战术要想达到战术目的是越来越困难了。除了在山地、高原、特种条件下,传统的徒步步兵进攻战术适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小。

针对徒步步兵固有的弱点,各国普遍通过提高步兵火力、提高步兵的摩托化/机械化程度、加强合成化程度和强调合同作战来予以克服。

在步兵轻武器方面,苏军和我军从全威力步枪弹旋转后拉枪击非自动步枪过渡到中间威力枪弹半自动/自动步枪,继而发展小口径步枪弹,使得步枪和班用机枪重量持续下降、携弹量上升,显著增强单兵火力。尤其是我军,在步兵班混装SKS和AK47,把精度较差的AK47当做传统的冲锋枪使用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提出了“步冲合一”的思路。继而又吸取了苏联轻武器枪族化的思路,从63式自动步枪一直发展到95枪族。在重机枪和大口径机枪方面,重机枪从67开始向通用机枪发展(虽然一直强调以重机枪状态为主),到88式5.8mm机枪已经开始下放到班排;大口径机枪则逐步弱化对空射击要求,全力减重,下放到营。65年编制长江以南步兵团只要9挺12.7mm高射机枪,步兵营只要重机枪12挺,没有高射机枪。85年编制,步兵营机枪连已经用大口径机枪替换下一半的67-2重机枪。步兵营炮连的无后坐力炮也从65年编制的52式57mm炮变成75式82mm无后坐力炮,数量也有6门增加到9门。

此外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我军也一改驮马化时代步兵团团以下不编汽车(不计团部指挥用车)的编制,开始在步兵团编入汽车连。步兵开始由单一的徒步行军改变为以摩托化行军为主,同时大量汽车的编入也是使得步兵可惜携带更多更重的武器和弹药。需要指出的是,80年代我军的摩托化机械化水平依然不高,步兵连虽然编入汽车班,但汽车班平时统一由团负责管理和训练,战时才下放到步兵营连。这也是各国军队在摩托化程度不高时的一致做法,美军在400年代营以下也不编汽车,进入战场后每师配属6个汽车连,这样才能做到全师摩托化行军。

针对步兵连在冲击阶段速度相对较慢和步坦协同的需要,我军在80年代又开始大量装备63式装甲输送车。装甲输送车的机动性足以满足跟随坦克作战,但其装甲防护差,火力不足(只有12.7mm机枪),没有反装甲火力,跟随坦克一起冲击时显得勉为其难,步兵伴随坦克冲击还是要以下车作战为主。针对这一缺点,我军的86式步兵战车也在92年之后批量生产,并在而后几年开始大批量列装92轮式步兵战车。搭乘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的装甲步兵,其战术也是以徒步步兵战术为基础的,装甲步兵的接敌、展开、冲击,其过程与徒步步兵都一样,只是装甲步兵是乘车作这些运动,普通步兵是徒步。并且装甲步兵还有步战车/装甲输送车作为移动支援火力和支撑点。

?

等级:56级跑者
uid:83082312
发贴数:48篇
经验值:10476分
人气值:390
2楼发布于:1月6日 15:55
我想找个网友,丁女士QQ:609**4294
等级:64级跑者
uid:84052359
发贴数:138篇
经验值:7754分
人气值:153
3楼发布于:2月11日 14:22
解压,长跑可以减小人的压力,劳逸结合,让跑步后工作更加顺利,头脑清醒,有助睡眠。
等级:49级跑者
uid:17769986
发贴数:138篇
经验值:6659分
人气值:978
4楼发布于:7月25日 15:21
熟悉的人触到底线会比被陌生人触到时反应更激烈,因为,心里总觉得你该是懂我的啊。
等级:82级跑者
uid:99379062
发贴数:150篇
经验值:9861分
人气值:710
5楼发布于:12月21日 20:35
没有吸汗带。
等级:15级跑者
uid:88291114
发贴数:141篇
经验值:8079分
人气值:1046
6楼发布于:7月22日 11:27
妹子都不要
跑步爱好者论坛是众多跑者讨论/学习/交友的健康运动网站社区,我们一起相约跑步,爱健康,爱跑步。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